苹果为什么会成为主流水果? 0赞/0回复


导语:无论南北,不论中外,随处可见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苹果了吧?为什么苹果会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水果呢?来这里或许能找到些答案。

来源:知乎  

作者:水果猎人杨晓洋

 

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苹果这个物种。

苹果是蔷薇科,苹果属的一种植物,原产欧洲及亚洲中部,栽培历史已久,全世界温带地区均有种植。

 

苹果的拉丁种加词为“pumila”,意思是小的,指野生苹果果实个头很小,现在的大苹果们是无数育种人士栽培选育后的品种,苹果的品种少说上千种。

请划重点:欧洲、亚洲中部,以及温带地区。

 

关键字告诉我们,苹果是有典型的分布局限的,在这些温带地区时间和历史久远,和当地人的亲缘关系就会比较接近。

 

引用一段我在《东南亚水果猎人》书中梳理水果怎么融入人类历史这个小节的原话:

北欧和希腊气候和中国北方比较接近,适合苹果的生长,因此北欧神话里面苹果就成了仙果,这种仙果还具有恢复青春的超能力;希腊神话里面苹果更厉害,升级成了土豪金版的金苹果:宙斯结婚,大地女神送他一棵金苹果树,女神们还因为争夺一个金苹果间接导致引发了特洛伊战争。

客观说明了,苹果早已经融入了分布区域人类的生活当中。

 

日本进口的苹果,个头大、颜色佳、味道好,平安夜那阵会异常火爆,把苹果和平安联系起来算是苹果界最有名的营销了。

回到问题上来。人们或者医生一说起来多吃水果,大家第一个就会想到苹果

 

这段陈述我并不完全赞同,可能是你个人的看法,我想到的是香蕉,每个人的地区和饮食文化不同,水果熟悉领域不同,张三可能想起来的是桃子,李四可能想起来的是葡萄、梨子,华南地区的想到的是荔枝和龙眼,东南亚的小伙伴还以为是榴莲、芒果、山竹。

 

在马来西亚,吃完榴莲还可以顺手摘树上的黄毛丹吃,苹果是放在最后没东西吃的时候再吃。

但毫无疑问,在中国和北欧,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一部分群体会想到苹果。跟苹果本身的特质是分不开的,我认为有三点最为关键,

 

第一:苹果对于人类的筛选。分布地中含有黄河流域,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,这个流域的野生水果相对热带地区少很多,最常见的莫过于苹果桃李杏李梨等,谁喜欢吃苹果,就可以有更多的能量来源,就有更多的生存下来的可能性,在演化过程中苹果也在对人类的基因开始过滤,不喜欢吃苹果的小种群可能就早早挂掉了,我们流传下来到现在的基因里面都刻写着:这辈子得爱吃苹果,可以有更多小动作。虽然我们本身并不自知。

第二:苹果的产量高。产量高可以供应市场需求,这是很关键的,再好吃,量不够也是无用。

第三:耐储存和运输。在现代生鲜供应链的日趋完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之下,苹果已经可以全年供应在各大超市和摊贩,只要想吃,什么时候都有,不像李子、杏等比较难保存的种或者品种。只能应季吃。

东南亚热带国家想吃到自己种的苹果,只能在高海拔的地方种一些,品种局限、个头小,产量低。在东南亚以及其它热带国家,因为气候炎热,国内常见的水果比如苹果、葡萄、杏、桃都是不能大量产业化种植的,想吃都得纯靠进口。

新加坡超市里面的水果基本上都是靠进口,苹果往往依赖于新西兰(嘎啦果)和中国(富士)